小说主人公是65岁的哈罗德,在酿酒场工作了一辈子的普通职员,与妻子不合,长期分居。刚刚退休时,他收到了一封20年前的女同事奎妮的来信,得知其患癌病重。哈罗德十分悲伤,决定...
- 作者 :蕾秋·乔伊斯
- 出版社 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- 发行日期 :2013
小说主人公是65岁的哈罗德,在酿酒场工作了一辈子的普通职员,与妻子不合,长期分居。刚刚退休时,他收到了一封20年前的女同事奎妮的来信,得知其患癌病重。哈罗德十分悲伤,决定独自徒步大半个英国去看望奎妮。在徒步过程中,他回忆了与妻子莫林的往昔生活以及因抑郁自杀的儿子戴维。在完成徒步后,他与妻子的内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消除了隔阂,携手共度晚年。
凭着自己强烈的信念,克服了身体上的各种不适,他在87天内步行了627英里,走过了一段人生最漫长的路,也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。
这是一个普通人一次简单的举动,但读完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,因为故事带来的思考,触动着像我这样的普通人。
就像小说简介中所说的——原来哈罗德就是我们自己。
孤独
哈罗德是孤独的。
他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,父母不和,16岁就被父亲赶出家门,只给了他一件大衣。
他一辈子没有朋友,在酒厂工作了几十年,退休时也没有告别会。
他与妻子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几十年,但缺乏沟通,并且分居多年。
他们唯一的儿子戴维,因为抑郁自杀,他十分悲痛,变得越来越沉默。
哈罗德平常走过的最远的距离,就是从家到停车场。
这次,他一个人出发了,没有通知任何人,包括他的妻子。
在朝圣的路上,媒体竞相报道,并且不断有人加入他的队伍。他们三教九流。年轻人维尔夫偷鸡摸狗,将朝圣者们的财物卷走;金融街的里奇,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只是为了让自己上新闻,后来带领其他追随者离开哈罗德。
没有一个人理解哈罗德此行的目的。
不懂哈罗德内心的人,加入朝圣队伍越多,只会越发让他感到孤独。最后,他与加入者脱离,一个人孤单地到达目的地。到达时,没有鲜花和掌声,迎接他的只有修女和五月的阳光。
我们何尝不是如此?拿起手机,看着几百个人的朋友圈,我们却感到孤独。走在人山人海的大城市里,却没有一点归宿感。
救赎
书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这世上,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,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。”
这句话意味深刻。在徒步中,他彻底放下了,边走边思,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。
苏格拉底说:“未经反思的生活,不值得一过。”
对哈罗德来说,朝圣不仅是脚步的前进,更重要的是路途中的反思。
他意识到了缺爱的童年,造成了他性格的缺陷,他不懂得表达爱,在儿子遇到困惑时,他没有给儿子任何支持,造成了悲剧。
他学会了反思自己的婚姻。他的不善沟通,使得妻子与他越走越远。
他原谅了抛弃他的父母。不再执着于他人的过错之中,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,学会了放下。
在完成旅途后,他们夫妻重新找回了失去的感情,开始谱写新的生活篇章。
哈罗德边走边思,他的朝圣之路,就像我们的人生之路,有痛苦也有收获。他最终没有救赎奎妮,但他救赎了自己,救赎了妻子,还有成千上万迷茫的读者。
我们每天匆忙地走在人群中,说着言不由衷的话,直到夜深人静心灵才得到一丝安宁。看到哈罗德朝圣的背影,对一颗已经麻木的心,无疑是一种颤动。
只要心中有爱,还相信爱,就一定能得到救赎。
启示
这本书之所以在全世界畅销,因为哈罗德的朝圣代表着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自省,让我们窥见 了生命的真义。作者乔伊斯以敏锐的直觉,高超的叙事能力,探讨了人生的真谛。哈罗德做了大家想做却不愿做的事情,如同《月亮和六便士》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。
哈罗德十分平凡,他之所以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,只因每个普通人的心中,都有哈罗德的影子。
我们大多数人过着类似的生活——没有特长、没有理想、说话无趣,月初等着银行卡上的工资到账,按部就班地工作,生活如同一杯白开水一般。
哈罗德的朝圣,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挑战,更是一次内心的完善。
他学会了反思,学会了倾听,学会了诉说。他学会了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,不再纠结于过往,学会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学会了去爱他人。
他学会了放下。他出发时没有带手机、电脑、地图,甚至银行卡,只随身携带了一本《野生植物百科辞典》。
他发现了很多一直被忽略的东西。比如美丽的日出与晚霞,枝条长出的嫩芽,路边的花花草草。一切不过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。一朵野花,一株野草,无人问津,也会顽强地生存下去,让人感到生命的可贵。
哈罗德的朝圣,给我们也上了一堂朝圣的课。
人生是一段旅程,它的美不在于终点,而在于历程。我们一心向往着目标,却忘了欣赏风景。我们为功名所累,带着面具生活,浑浑噩噩走过一生。
经历了人生浮浮沉沉,人才会明白,所有荣耀的背后终究是孤独,最重要的东西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意义。
哈罗德的朝圣是一次重拾真爱、找回自我的朝圣,是一次情感的升华,灵魂的皈依,为我们点亮了一盏心灯。
正如书中所写的:“走到最后,你终于成了你本该成为的那个人。”这是一次精神的回归,是主人公一次精神复苏的朝圣。